圖片

練習 — 練習記得

練習 — 練習記得

“愛是銘記在心的火焰”[1] — Ram Dass

Smṛti 梵文原意是記憶 這個字在印度宗教哲學思想的各個教義中都是重要觀念. (印度佛教教義中smṛti 英文翻譯 “mindfulness“ /中文翻譯 “正念” 是一個入門練習技法.)

在瑜伽練習傳統中, smṛti 的概念涵蓋練習的內在精髓, 技法以及瑜伽傳統對於認識論, 現象學等的看法.

Smṛti 是5個意識波動 (citta vṛtti)的最後一項.[2] Smṛti 記憶直指過去, 但是同樣重要地, Smṛti 直接影響未來(經驗).

意識模式可以是心智內容, 心的「移動」/行為/功能等等, 性質可以是認知,意願以及情感.

Smṛti, 回憶前提是某個經驗, 那個經驗發生時有感官帶來的覺知, 覺知接收時被內在已存在(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印記/ 印象(saṁskāra) 影響, 導致價值批判過濾. 也就是說經驗形成的前身是批判過濾. 其過程同時形成一個知識以及一個認知過程:也就是說 我看見一個瓶子時, 我的經驗包含瓶子這個東西 (即知識), 以及我知道我看到瓶子(即認知過程, 而且已被“預審“), 這兩者複合編織成一個印象.

再次看到瓶子時, smṛti「瓶子回憶」 的升起為內在心智運作的結果, 以及再次產生一個 印象. 我們內在現實像是一個用玻璃鏡子作的房間, 我們看到的是反映折射百千萬次的自己 - 但 “自己“又是什麼堆積組合成形的呢?

嚴格地說, 練習裡觀照的豐富層次是逐漸建築起來的, 觀照對象從單純的感覺(五感官)一直到練習者觀照感覺的運作機能本身. 我用“建築”這個觀念作譬喻的原因是: 練習沒有方式, 藍圖和導航不會引領練習者往這個方向前進. Smṛti 是為練習入門的基礎. 經過重複練習和時間洗滌,smṛti 和 印記 saṁskāra 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自然呈現.

直到那時, 練習才會成為觀照我們個人主題認知的結構原是一個嚴重條件化一層層的繭.

直到那時, 覆蓋理智及智慧 buddhi 的布簾才會掀開.

直到那時, 練習開始.

參考書籍:

-Whicher, Ian and Carpenter, D. 2003. eds. Yoga: The Indian Tra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Bryant, Edwin F. 2009.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A New Edition,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 Sāṁkhya-yogāchārya 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 1983. Yoga Philosophy of Patañjali. SUNY Press, Albany: New York

[1] “Love is the holy flame of remembering.”

[2] 八肢瑜伽經 I.6 pramāṇaviparyayavikalpanidrāsmṛtayaḥ 及 I.11 anubhūta viṣayāsaṁpramoṣaḥ smṛtiḥ